首页 > 新闻 > 时政要闻 > 正文

湖滨区推进乡村振兴妙招迭出—— 串联村景 激活产业

发布日期:2021-04-26 10:13:36     来源:三门峡日报   
  暮春时节,行走在湖滨区各美丽乡村,村道小路、房前屋后干干净净,农家院里欢声笑语;田野里生机勃勃,处处瓜果飘香……一幅幅秀美活力的画面见证了该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铿锵脚步。
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
  磁钟乡贾庄村是湖滨区实施人居环境提升、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:整洁干净的道路、错落有致的房屋,知青旧居里悬挂着马车轮、铡刀、连枷等传统农具,院里各角落古朴又精致的各色装饰衬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,“变废为宝”成为该村环境整治的“发动机”。
  “村民们积极主动参与,因地制宜利用旧物扮靓家园。我们组织村民把房屋前后的杂物垃圾清理干净,充分利用清理出的旧砖瓦、水瓮、磨盘等,在村里建了一面农业主题文化墙,既做到了废物利用,又美化了环境、温暖了民心。”贾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巷道说。
  近年,湖滨区以农村垃圾、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,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接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积极推进“变废为宝、美化家园”行动,打造一批“环境美、田园美、村庄美、庭院美”的“四美乡村”样板,以点带面,带动其他村庄村容村貌全面提升。一批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美丽乡村,正成为当地的“新名片”。
  乡村美颜的同时,群众的幸福感倍增,文明素养不断提升。现在的湖滨区,村村有花、处处有果,休闲采摘、乡村旅游、餐饮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,人居环境整治“面子”和“里子”兼顾,一大批农民群众就业增收、和谐发展之路实现了双赢。
产业兴旺 群众增收
  走进交口乡富村绿波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棚,一片片翠绿的蔬菜和一群群繁忙劳作的村民,描绘出一幅春忙的美丽画卷。
  “今年种了一棚黄瓜、一棚西红柿,收成都不错。大棚黄瓜从过了春节就开始结,能一直结到6月。今年黄瓜预计能亩产1万多斤,预计每个棚能收入3万多元。”4月21日,富村群众张森在温室大棚里一边采摘黄瓜,一边向笔者说。
  为了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湖滨区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,积极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,采取“基地+专业合作社+农户+贫困户”模式,鼓励群众扩大种植规模,积极推动大棚蔬菜产业发展,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、特色效益农业转变,并按照不同季节时令和市场消费需求,因地制宜种植黄瓜、西红柿、西葫芦、辣椒等蔬菜品种。同时,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,巩固富村扁桃、南梁红不软、马家店迷迭香等特色产业,打出产品经济“组合拳”。
乡土人才 带头引领
  “修剪果树,对树枝修剪比例有要求,剪枝的角度也很重要。”近日,在交口乡晁家庄村郑忠泽的苹果园里,村里的苹果种植大户孙宝州为20余位果农讲解果树修剪技术。
  “刚开始种苹果那几年,我也是细心管理,但是由于经验不足,到苹果成熟的时候,总是差点意思。后来,我就看书、看电视学习,参加区里组织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,上门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,不断提高苹果田间管理技术,慢慢地在果园管理上摸索出了一套方法。”孙宝州说。
  “老孙是一个‘土专家’,他懂林果种植技术,还免费指导我们果树修剪和田间管理等技术。果树有什么问题,找他准没错。”郑忠泽说。
  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,是湖滨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头戏。该区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中之重,着力提升劳动力的“造血”功能,提供家政服务员、养老护理员、中式烹调师、茶艺师、保育员、育婴员、电工、焊工等14个就业前景好、易掌握的专业(工种),采取“城市+农村”、“白+黑”、送培训服务上门等模式,供群众自主选择。今年一季度,共举办培训班15期,培训1300余人次,使农民真正成为懂技术、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,助力乡村振兴。
  目前,该区像孙宝州一样的“新农民”越来越多,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生力军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   打印